基层法官 你靠什么赢得尊重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年06月23日 | ||
最近正在追电视剧《小镇大法官》,对王德忠身后的双肩包印象深刻。记得看完电视我拍了照片发了朋友圈,很多人留言说觉得有些可笑。一个法官身着制服却背着大大的双肩包走在路上,搞笑的成分总会不少。但如果我告诉你,他包里背的是国徽和庭审物品,你是不是觉得没那么可笑了。 一名基层法官该靠什么赢得尊重,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理解。我可以因为最高检的温暖牌宣传片泪湿眼眶,同样可以因为一部反映基层民事法官的轻喜剧泪流满面,而后者无疑更接近我们的生活。 从事法院文字工作八年来,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些像电视剧里王德忠那样扎根基层法庭一辈子的老庭长,也有幸结识了一些像姜浩这样怀揣法治梦想的年轻法官。很感恩也很庆幸,我可以用手中的笔记录曾经感动过我的他们。 王德忠的背包让我想起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倡导的巡回审判。记得那年稻地法庭审理一起农村赡养纠纷案件,因为当事人年事已高无法到法庭参加庭审,当时稻地法庭的刘庭长果断将法庭开到了村委会。从法庭到当事人所在村委会大概需要三四十里地的路程,法官们早上七点钟就出发了。至今我仍然特别清楚的记得,庭审过程中当事人的互不相让和剑拔弩张,也特别清楚的记得庭审结束后老俩口拉着刘庭长的手一直说着感谢。事实上,这只是基层法庭贴近群众、方便群众的一个小小缩影,相似的故事在基层法院的基层法庭每天都在发生。 简陋的审判庭,破旧的落地风扇,汗水浸湿的审判服,还有低头签字的当事人。我时常得意自己抓拍到这张照片,却也时常因为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所感动。 三年前,我和同事到交通法庭补拍一些宣传片的镜头。正在开庭审理案件的是孟大哥,我见过的唯一一个光头法官。听院里的同事说早些年他生过一场病,病好后头发再也没长出来。庭审过程中,眼看着他头顶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脖子里淌,浸湿了身上的审判服。记得当时交通法庭的审判庭是用彩钢瓦搭建起来的,夏天太阳高的时候屋里热的跟蒸笼一样。仅有的一件可以缓解炎热的东西就是这台年久失修的落地风扇。开完庭,来不及擦干满头汗水的孟大哥又投入到另一起案件的调解工作中。临走前我问他,基层条件太艰苦了,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有没有想过回机关。他说,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真要让我回去没准儿还不适应呢。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习惯,让他在基层法庭一干就是十几年,到交通法庭后又连续三年创造了结案超三百件的记录。 后来,我逐渐想明白一件事情。如若习惯二字可以用一个词来替换的话,是不是可以换作坚守。 看到王德忠让姜浩换上大头翻毛皮鞋去送达的场景,感触很深。我们时常在讲,要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基层法庭的法官们来说,这最后一公里不就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田间地头吗?记得那年跟随钱营法庭记录一起涉及20多户村民栽种树苗纠纷案件的调解工作。警车沿着乡间小路走了很长时间,又转了好几个弯,到了地头儿车子开不动了便改做步行。乍暖还寒季节,刚刚下过雨的田地满是泥泞。我们跟在方庭长和韩大哥的身后一步一抬脚的缓慢前行。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苦口婆心的劝导,终于看到村民们嘴角上扬的微笑和握手言和的善意,就如同田野里刚刚吐绿的树苗一样美好。回来的路上,我的脑海里一直回响着一句诗。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电视剧中,王德忠的背包还背在肩上,最终会传递到姜浩的肩上,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吧。而现实中,在基层法院的基层法庭,这样的传承每天都在继续。 如果你问我:作为一名基层法官,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以前我会回答:对法律信仰的无限追求,对公平正义的无限期待。现在我会回答:对法官梦想的默默坚守,还有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
作者:丰南法院 张瑜 |
||
|
||
【关闭】 | ||
|
||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运河大道3777号 电话0632-6611591 邮编:255095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版权所有:枣庄市台儿庄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